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山河不忘,砥砺前行

来源:付雪明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浏览次数:

打印

  当雄壮的国歌响彻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胸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民族自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仅是一场彰显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复兴史诗。

  钢铁洪流般的受阅方阵踏着铿锵步伐,新型武器装备在阳光下闪烁着凛冽寒光,这一切无不彰显中国国防力量的现代化成就。当歼-20战机以雷霆之势掠过苍穹,我不由想起抗战时期中国空军驾驶老旧战机与强敌周旋的悲壮往事。从“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机械化、信息化,这支人民军队的蜕变,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最为生动的写照。

  然而,当阅兵的豪情仍在胸中激荡,我的思绪却悄然回到八月那个细雨霏霏的午后——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参观经历。推开那扇沉重的大门,时间仿佛瞬间倒流。昏暗的灯光下,被炸毁的铁路枕木、弹痕累累的城墙砖石,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最令人窒息的,是那一面“死难者墙”,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与戛然而止的人生。

  在“抗战英烈”展厅,赵一曼烈士的遗物陈列柜前总是聚集着最多驻足的人群。那封写于烟盒纸上的绝笔信,字迹虽被岁月模糊,却依然能辨出“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这般铿锵之语。静立柜前,我仿佛看见那一幕:阴冷的囚室中,满身伤痕的女英雄借着微光,以颤抖之手写下对幼子的最后叮咛。她本可生还——只需在自首书上签下一字,就能重回日夜思念的孩子身旁。但这位年仅三十岁的母亲,毅然选择以生命诠释“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铮铮誓言。

  博物馆的环形影院里,循环播放着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时刻。零下四十度的长白林海,这位东北抗联总司令断粮多日,仍顽强作战。面对日寇劝降,他凛然回应:“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一旁的黑白影像畔,陈列着将军殉国时随身之物:一支弹尽的手枪、半块树皮、几团棉絮。这些物品与展厅另一端现代化的军队后勤保障系统形成强烈对比,无声诉说着我们曾如何从苦难中跋涉而来。

  步出博物馆,夕阳为“残历碑”镀上金边。这座凝固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历形建筑,与远方沈阳繁华的城市天际线交织出震撼的时空对话。回望馆前广场嬉戏的孩童,我蓦然醒悟:今日的盛世繁华,不正是对历史最深切的告慰?

  从“九一八”的屈辱到阅兵场的荣光,八十余载征程昭示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要靠实力捍卫的珍贵果实。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为新型战机赞叹时,更应铭记它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当我们享受假日宁静,不该忘记是谁以血肉之躯换来了这晨曦般的和平。

  站在两个历史时空的交汇点,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我们不仅要为祖国强盛欢呼,更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前行力量。在实验室攻坚技术难关,在讲台传承文明薪火,在岗位上精益求精——这便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先烈最高的致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每一个人的奋斗,都是在续写那部始于1931年的英雄史诗。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尤其能体会“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深意。野外勘探时,手中地质锤叩击的不仅是岩石剖面,更是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的记忆。东北的黑土地下,不仅蕴藏丰富矿藏,更沉淀着抗联将士的热血;华北的煤田中,不仅有远古植物的化石,还铭刻着地道战英雄的足迹。

  地质填图途中,我们常穿越当年抗日军民战斗过的山川河谷。那些曾被炮火洗礼的山体断面、用作隐蔽所的岩溶洞穴,无声讲述着烽火岁月。杨靖宇将军最后战斗的濛江地区,如今已成为重要金矿勘探区;赵一曼烈士活动过的珠河一带,正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每发现一处矿化线索,我都不禁感念:这片土地曾以鲜血哺育革命,而今又以丰饶资源滋养建设——这是怎样的生命轮回!

  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我们不仅继承李四光等前辈的事业,更肩负起“开发矿业、保障资源安全”的时代使命。当我们在实验室分析稀土元素、在电脑前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在井下监测岩层稳定,都应牢记:地质工作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守护国土资源的特殊战线。那些深埋地下的矿藏,是先烈以生命捍卫的宝藏,也是我们留给子孙的战略储备。

  从抗战烽火到建设热潮,从资源勘探到生态保护,地质人的脚步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我们要以地质锤叩响新时代的旋律,用罗盘定位复兴的方位,让每一份地质报告都成为强国路上的坚实注脚——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和平最深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