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浏览次数:
在河北平泉的崇山峻岭之间,常年活跃着一个与群山为伴、与矿脉为伍的身影——他就是河北平泉某金矿项目负责人曹学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曹学丛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自己,将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冲锋在前的实际行动,带领团队在这片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的矿区默默耕耘。近五年来,他以矿山为家,以奋斗为歌,用四年野外一线的坚守、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执着,一次次穿梭于平缓地带与陡峭崖壁之间,深入幽深坑道开展精细测量与编录取样,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找矿篇章,成为团队当之无愧的“领路人”与“主心骨”。
以山为邻,于险峻处踏勘寻金
平泉金矿项目的野外勘查,首先面对的是地形的严峻考验。平缓区域看似易行,实则需长距离徒步穿越灌木草丛,日行十余公里是家常便饭,双脚磨出水泡早已司空见惯;而山腰以上的陡峭地段,坡度常达45度,碎石遍布,攀爬时必须手脚并用,险象环生。项目初期,基础条件极为薄弱,吃、住、行皆面临重重挑战。坑道作业虽能避开地表的严寒酷暑,但内部阴暗潮湿,空气混浊,渗水不断,脚下泥泞湿滑,空气中弥漫着粉尘与霉味,每一步都需格外谨慎。
自项目启动之日起,曹学丛便主动扛起“项目负责人”与“共产党员”的双重职责。他将临时办公室“搬”到勘查一线,坚持靠前指挥。在近五年的项目周期中,他有整整四年坚守在平泉野外现场,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地形勘查与坑道作业中。在平缓地带,他身先士卒,背负沉重的勘查设备,细致记录地表岩性变化;在陡峭区域,他总是探路在前,清理荆棘,反复叮嘱队友注意安全。进入坑道后,他更是精益求精,操作全站仪、水准仪进行精准测量,反复核对数据;亲手进行地质编录,敲击岩壁,观察矿化特征,绘制素描图,规范采样流程,确保每一个数据真实可靠,每一份样品来源清晰。
一次,为获取陡峭区关键矿脉数据并完成新开拓穿脉工程的编录取样,曹学丛带领团队清晨出发。穿越平缓地带的茂密植被已是不易,攀爬陡峭松散的碎石坡更是举步维艰。他一手护住仪器资料,一手寻找支撑点,有次脚下打滑,差点造成摔伤,幸得队友及时拉住安全绳才化险为夷。抵达目标坑道后,他顾不上攀爬时手上被碎石划伤带来的刺痛,立即投入工作,测量、编录、取样,一丝不苟,并不时提醒同事注意采样规范与代表性。当团队完成所有任务返回驻地时,他已浑身湿透、满身泥污,但手中的原始记录却完好无损,眼神中唯有完成任务后的坚定与从容。这种不畏艰险、严谨务实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以学促干,用担当凝聚团队合力
作为一名党员,曹学丛深知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是攻坚克难的基石。他不仅自身注重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地质勘查新方法、新技术,更着力打造学习型团队。在野外工作间隙,他组织大家结合勘查实际学习理论,交流心得,引导大家将初心使命融入具体工作。针对团队成员能力差异,他推行“师徒结对”,将自己掌握的地质填图、坑道测量、编录采样、报告编写等技能,全都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他强调学以致用,带领团队将学习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新的地质建模技术分析复杂矿脉走向,改进测量方法提升数据精度。他常说:“勘查工作,理论要通,技术要精,关键更要能用在山上、用在坑道里,才能出真知、出成果。”
此外,曹学丛坚持推行“日清日结”工作法。无论野外收工多晚,他都会召集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开会总结当日工作,核查数据质量,分析遇到的问题,规划次日任务。有一次,团队在陡峭区遇到矿脉走向疑难,当晚的会议上,他带领大家复盘讨论,最终确定了补充勘查方案,高效破解了难题。这种工作方式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强化了团队的协作意识和执行力。一位年轻成员初学时编录不规范,曹学丛没有责备,而是耐心指导,甚至带其下坑道实地演练,使其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团队成员感慨道:“曹哥不仅教技术,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以责为要,用匠心打磨勘探报告
勘探报告是金矿开发的蓝图,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报告中的每一组数据、每一个结论,都凝聚着曹学丛和团队在平泉群山坑道中付出的心血。转入报告编写阶段后,他将在野外养成的严谨作风带入室内,对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的逻辑性、结论的科学性进行极致打磨。
由于矿区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陡峭区矿脉变化大、坑道数据关联性强,报告往往需反复修改七八遍甚至十余遍。有一次,为完善报告中关于陡峭区矿脉延伸方向的关键章节,他带领团队连续加班至深夜。当有组员因反复修改感到疲惫并提出“大致可行”时,曹学丛严肃地说:“我们在平泉爬了那么多陡坡,下了那么多次坑道,手上脚上的茧子换来的数据,差一分一毫都不行!报告必须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对得起党员的责任!”他带着大家重新核对原始编录、测量数据和样品分析结果,甚至联系实验室复检样品,确保了结论的坚实可靠。这种对质量近乎执拗的追求,为项目后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守终见曙光,奋斗赢得认可
历经近五年的艰苦付出,该金矿项目勘探报告迎来了严格的评审。评审过程几经波折,专家就陡峭区矿体稳定性、数据精度、环保方案等提出了多项修改意见。每一次,曹学丛都带领团队沉着应对,重新梳理海量数据,远程协调坑道复核,通宵达旦修改报告,务求完美。
在最终的评审会上,曹学丛代表团队进行汇报答辩,对专家提出的从地表勘查到坑道编录、从数据关联到生态保护的各类问题,均能依据扎实的一手资料和深入分析,给出清晰、准确的解答。当专家组最终宣布报告评审通过时,团队所有成员无不欢欣鼓舞,多年的艰辛与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曹学丛望着激动的队友,欣慰地笑了。他的目光仿佛再次投向平泉的群山,那里浸透了团队的汗水,印记着奋斗的足迹。如今,项目已迈入新发展阶段,曹学丛依然坚守岗位,偶尔会拿出在平泉的工作照,向新同事讲述那段峥嵘岁月:“平泉的山,看着普通,却藏着我们五年的心血。这份成绩,是党员初心的见证,是团队拼搏的成果,更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他用近五年的两地坚守与实干担当,生动诠释了“奋斗者终有收获”的真理,为金矿勘查事业奉献了忠诚与智慧,成为了众人心中熠熠生辉的榜样。
在第一地勘院,曹学丛是无数坚守者的缩影。从新疆戈壁的烈日灼人,到东北雪原的寒风刺骨;从内蒙古草原的苍茫孤寂,到云南密林的荆棘遍布——在祖国广袤大地的每一寸勘探热土上,都跃动着第一地勘院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以青春为笔、以行动为墨,奋力谱写着《勘探队员之歌》中的炽热与豪情。胸怀“火焰般的热情”,在新疆无人区迎战风沙,于东北极寒中直面凛冬,纵然疲惫与艰苦接连袭来,初心始终炽烈如初;“背起了我们的行装”,他们扛全站仪、挎采样袋,在内蒙古草原徒步数十公里,于云南深山劈开丛林险径,一步步“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更始终“怀揣无限的希望”,从戈壁滩的岩性识别,到雪原下的矿脉探测,从草原深处的数据解读,到密林坑道的编录取样——每一次坚持,都镌刻着“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的坚定信念。正是这些跨越千山万水、默默耕耘的身影,让歌声里的信仰照进现实,汇聚成推动地勘事业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在服务国家资源战略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着一代地质人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