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熔炼地勘热血 点亮塞外“萤光”

来源:资源评价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浏览次数:

打印

  2025年5月,随着资源储量备案证明的正式下达,内蒙古某萤石矿勘探项目圆满收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目负责人宋雨航带领团队实现了从“小型矿床”到“大型矿床”的跨越式突破,为总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硬核答卷。

热血拼搏,铸就青春风采

  环境,是最无情的磨刀石。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草原深处、人迹罕至的中蒙边境地带。夏季烈日灼人如熔炉,冬季寒风刺骨似钢刀。在这片艰苦的“地质战场”上,寻找那隐匿地下的萤石矿脉,谈何容易。

  作为一名“95后”,宋雨航既怀揣着同龄人共有的热血与激情,更沉淀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乐观与担当。野外工作期间,他每天迎着晨光而出,踏着夜色而归。归来时往往满身尘土,简单洗漱后,又立即投入到夜间资料整理中。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施工安全与进度,他常常守在钻机旁,直至深夜。

  去年9月15日,是他与妻子举办婚礼的日子。而就在新婚前一晚,他仍在伏案编制项目设计方案直至凌晨。婚礼次日,他便辞别父母与新婚妻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回内蒙古野外一线的列车,只为与中秋佳节期间依然坚守岗位的同事们并肩作战。“我是项目负责人,过节大家都想家,这时候我绝不能放下兄弟们!”朴实的话语,温暖了每个人的心。大家都明白,在新婚燕尔、中秋团圆,又恰逢爷爷寿辰之际,他内心有多么渴望陪伴家人。但他更深知肩上的责任,毅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以热血拼搏践行地质找矿的光荣使命。

勠力同心,攻坚技术新章

  技术,是最可靠的定心丸。项目启动之初,宋雨航便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编制实施方案,“白加黑”、“五加二”成为工作常态。他们以“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深化成矿理论认识,精准指导找矿实践,为项目成功中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人划桨开大船。项目实施过程中,每当遇到难题,宋雨航都积极与院内专家、中心领导沟通汇报,通过强化现场管理、组织定期技术研讨、邀请专家实地“会诊”等多种方式,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无论是追索矿脉、编录岩芯还是测量地形,每一个工作场景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带领团队从区域视角总结成矿规律,从矿区尺度破解构造密码,最终构建起“控矿构造+矿化蚀变带”的找矿模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升华理论,他们在螺旋式上升中不断突破,而当钻孔中揭露出发育稳定、厚达二三十米的高品位萤石矿柱时,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返回单位后,他和团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勘探报告的编制中,夜以继日,连春节假期也未曾停歇。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报告一次性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储量评审中心的评审,并顺利完成资料汇交与备案。

党旗领航,扎根主责主业

  信念,是最坚实的顶梁柱。作为一名拥有十年党龄的党员,宋雨航始终不忘初心,默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野外艰苦耕耘的同时,他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延伸到项目一线,在研究部署工作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率先传达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局院相关精神,推动政治学习与勘查业务深度融合。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他常以此自勉并激励团队。参与大型矿床勘探是每位地质人的宝贵机遇,同时也伴随着环境不适、身体疲惫、家庭需要、外部协调等诸多挑战。然而,在闪亮的党徽面前,万般困难都化作了宋雨航为祖国寻矿报国的铮铮铁骨和为党旗添彩的默默奉献。他始终以身作则,将党员的先进性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鼓励大家“以地质工作之苦磨砺意志,以地质工作之乐丰盈灵魂”,永葆进取之心与热爱之情,在总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建立功业。

  时至11月初,北方已是冬雪飘零、寒意渐浓。作为项目负责人,宋雨航依然坚守在野外一线,此刻他正转战吉林,执行新的局自主勘查项目,继续为局院地勘主责主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光与热。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无论是在内蒙古草原、河北山区,还是远在非洲加蓬的丛林,第一地勘院的每一位地质队员都有着相似的奋斗故事。他们以荒原作纸,以热血为墨,共同用智慧与汗水描绘着新时代冶金地质人的宏伟画卷。以热血点亮“萤光”,以热爱追逐梦想。萤萤之火,可以燎原。愿这束由无数个“宋雨航”汇聚而成的光芒,照亮所有冶金地质人前行的道路,助力第一地勘院再创找矿辉煌,续写时代荣光!

  未来,期待宋雨航同志以此为新的起点,与第一地勘院的全体同仁一道,在广阔的地质事业中,继续追寻那份属于他们的无限荣光。